
- 資訊
- 產品
- 專賣店


中企“走出去”面臨多重挑戰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涵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形成了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后,“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走向了“國際共識”,驅動中國和世界步入全球化的“中國時刻”。
近年來,“一帶一路”與“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的深入結合,快速推動著我國全球化的產業布局,促進我國制造業逐漸走向制造強國的目標。越來越多的中國優秀企業,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走出了國門,打開了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構建起對外開放新格局,充分展示著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實力。
2.jpg
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必然是機遇與挑戰并存。陌生的海外市場充滿激烈競爭,諸多不明因素也會導致開拓海外市場的不可預測、不可掌控性,不熟悉的法律法規體系和技術規范規程、錯綜復雜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環境等因素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風險。作為曾經與國內企業合作了20多個海外項目(項目金額累計達5000多萬美元)的霍尼韋爾特性材料和技術集團的亞太區領頭人,筆者看到了國內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快速成長,同時,也有一些思考與觀察。在此,筆者將自己的一些所想所感做些總結,希望與國內企業共同探討,給正在“走出去”的企業一些借鑒和啟迪。
中企“走出去”面臨多重挑戰
一是環境因素。海外建設與所在國家經濟狀況緊密相關,需要對該國的經濟發展狀況、當地法律法規、物價水平、稅收水平、貨幣匯率,以及物流和生態系統進行綜合考慮。由于每個國家的環境因素都不同,對合作的技術方案、報價編制、質保期、外匯比例等要有嚴格約定,如何在滿足當地法律法規和人文環境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地進行裝備制造業建設?管理者對這個問題要深入思考。
二是技術因素。在中國,相當一部分制造業客戶的要求還停留在夠用就行的狀態,并且習慣了向廠商要求技術支持和服務免費,以降低自己在制造裝備上的成本,但此慣性依附關系很難在海外建設上沿襲。以工業自動化廠商為例,“走出去”之后會碰到很多問題:其一這些工業自動化供應商自己體量還不夠大,還很難大規模在海外擴張人員和服務;其二因為語言和文化差異,與海外用戶溝通會存在大量問題;其三,工業自動化廠商的產品所使用的技術是否具有國際先進性,是否可以滿足海外用戶的低維護、高品質要求?
三是管理因素。海外投資建設工程承包中,很多國家普遍采用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技術標準,而國內企業大多數參考國內的技術標準,對于海外的技術標準并不熟悉,缺乏運用國際通行技術標準進行EPC(工程總承包)管理,缺乏海外采購途徑和采購經驗,更缺少先進的信息管理體系及系統,尤其是化工、造紙等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一些差距,這些都會造成國內企業在海外建設時碰壁。
四是人才因素。國際工程人才的引進、挖掘、培養和儲備,取決于公司國際化的視野和立足于打造國際化企業的決心。目前,國內公司在相關人才的引進、挖掘、培養和儲備方面的情況并不樂觀。人才短缺,尤其是既懂技術又懂國際商務的復合型人才尤為短缺。由于國內公司目前總體上缺少國際工程鍛煉的平臺,人員“走出去”的機會創造不足,廣大員工對于投身海外工作的負面情緒占據主導。這些負面情緒主要集中在對國外工作的人身安全的顧慮,對自身家庭生活、海外生活不適應和溝通交流困難的顧慮,以及海外工作待遇的顧慮等多個方面。
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A、B、C 線建設成為海外投資中多方合作的經典案例,在該項目實施中,華為、霍尼韋爾與施工方共同合作,解決了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建設中遇到的諸多難題。
- 友情鏈接